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

醫生叫我擦保濕,但是保濕還分成好幾種你知道嗎


乾燥的皮膚在外觀跟功能上都不理想,保濕是絕大多數皮膚科醫師都同意要進行的皮膚保養功課,做好保濕可以讓角質層柔軟,含水度改善,減少發炎甚至減少搔癢。

但是保濕物質,還分為好多種你知道嗎,除了各種宣稱的療效跟添加物(美白/防曬...),最重要的還是保濕的本質。

這個表格來自
. 2016 May-Jun; 61(3): 279–287.




我們簡單整理一下

第一類emollient: 潤膚劑

主要是脂質和油脂,可以水合與改善皮膚的柔軟度,柔韌性和光滑度,常見的成分如脂肪酸,固醇類,角鯊醯胺或其他合成的神經醯胺等等,這些潤膚劑容易結合皮膚的脂質層,使皮膚平滑。

第二類humectant: 濕潤劑

最有效的如三羥基化分子甘油或Urea尿素,其他還有多種如玻尿酸,乳酸等等,這些低分子量物質主要有吸濕特質,可以從環境中或者真皮層吸取水分到表皮層,保濕效果很好,質地也通常可接受,但是要注意,如果環境或本身皮膚很乾燥,可能因為吸濕性質造成皮膚整體水分散失更多!所以實際上常必須結合下面一種密封劑使用。

第三類occlusive: 密封劑

這些物質在角質層形成物理性屏障,強力防止水分散失,聽起來很不錯但是因為油膩感和可能有點氣味,有時使用上不受喜歡,常見的如石蠟油,羊毛脂,或效果最好之一的凡士林,凡士林阻絕水分散失的能力是橄欖油的170倍,但質地往往不被年輕人接受,但是如果是嚴重缺脂性乾燥皮膚炎的老人,不失是個好選擇。

第四類protein rejuvenator:


小分子蛋白質,通常是皮膚本身有的成分如膠原蛋白collagen,彈力蛋白elastin或角質蛋白keratin,有些宣稱可以補充隨年紀或紫外線傷害減少的皮膚蛋白質,但用擦的個人認為幫助有限。


其他可能的添加物還有,台灣人喜歡的植物保養成分(蘆薈啊燕麥啊)或維他命,這些經皮膚吸收的量其實通常很微少,不見得是必要的,另外為了產品穩定或油水相混合,可能需要抗氧化劑/螯合劑/乳化劑/防腐劑,這些也可能造成過敏。最後香料色素理想上並不必要,把防曬成分加進保濕個人認為也非必要,畢竟係數不一定夠,補擦的時機和頻率也不同。

這樣大家知道,不是所有的保濕產品都一樣,有些偏油,有些偏水,有些擦起來濕潤但很可能快揮發了,有些質地油膩台灣人不愛但反而保濕效果較持久。

但是這些外用產品,也可能因為酒精等成分的刺激性,或產生致過敏/非過敏性的接觸性皮膚炎,理想的產品,除了恢復皮膚屏障跟減少水分散失,應該還要做到以下幾點:

低致敏性,低刺激性,無香料,不致癌。

---
蔡醫師門診時間
https://register.cgmh.org.tw/RMSTimeTable.aspx?dpt=83800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