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

洗澡要用肥皂還是沐浴乳?沐浴乳真的會致癌嗎?

沐浴乳和肥皂有什麼不一樣
最主要的差別是具有清潔力的界面活性劑成分不同,肥皂的界面活性劑來自脂肪酸與強鹼作用後,變成一端親油性長鏈,另一端是親水性羧酸根,因此肥皂原本是幾乎都是鹼性,pH值多數大於9。
而沐浴乳同樣有界面活性劑,例如陰離子界面活性劑的烷基硫酸酯鹽、醯胺酸鹽,pH值通常是中性到弱酸性,還有潤髮乳常見的陽離子界面活性劑,或更少刺激性的非離子界面活性劑。
另外一個明顯的差別是沐浴乳是液態有大量的水,而肥皂是固態含水度較低,這也造成沐浴乳相對需要防腐抑菌成份來避免變質,但如果仔細看肥皂的標示,其實某些廠商的肥皂也有加入防腐抑菌成份。
酸鹼有差別
正常皮膚的酸鹼pH值大概是5到6之間的弱酸性,這個值是有意義的,因為這是人體角質層的水解酶最佳的作用酸鹼值環境,能產生正常保護皮膚最重要的神經醯胺,也有許多研究指出,異位性皮膚炎、濕疹、甚至黴菌感染的皮膚,在病灶處的皮膚酸鹼值都從正常的弱酸性向鹼性偏移,也就是說傾向鹼性的皮膚表面可能更敏感、脆弱,生理功能較差,另外不同微生物有最適的生存酸鹼值,如果常常造成皮膚酸鹼度的改變,也可能導致微生物菌落的失衡。
因為肥皂或手工皂,如果沒有特別做酸鹼度的調整,通常是鹼性的,對於一些角質層功能較脆弱的病人,醫師常會建議避免使用鹼性的清潔產品,避免角質層功能因為酸鹼度改變受影響。
防腐劑帶來的問題
沐浴乳因為大量含有水分,細菌黴菌相對容易生長,因此需要添加防腐抑菌成份,最廣泛使用的是各種paraben,另一個充滿爭議的是MI/MCI,過去防腐劑主要的爭論在於致過敏性,北美研究paraben過敏發生率約2.3%,MI/MCI根據台大醫院的研究過敏發生率則約5.4%,paraben會被國際廣泛使用的主因是便宜、化學性質穩定、無色無味又有很可靠的抑菌能力,致過敏性也比其他防腐劑相對低,目前確實很難找到可替代的成分,但近年成為過街老鼠的理由,是有網路文章大力批評沐浴乳和paraben,甚至提出乳癌的風險。
癌症風險是真的嗎
爭端的開頭是2004年有一篇論文指出,在人類乳房腫瘤的樣本裡,測到微量的paraben(20.6 ± 4.2 ng/g),其中methylparaben占約6成,但並未證明paraben就是造成腫瘤的直接原因,另外也有研究指出,七成甚至所有人的尿液裡都可以驗到paraben的成分,女生濃度是男生的數倍,韓國人的尿液paraben濃度又比其他國家高出不少,但這些成分很快能從體內被排除,有人體試驗顯示,停用產品3天後,一些paraben尿液濃度就減少可達4成。
但其實血清中的paraben濃度又比尿液檢測到的低很多,大概只有十分之一的濃度,問題是這麼低的濃度,是否會對人體產生傷害,paraben因為類似雌激素的結構,可能對乳癌這類對賀爾蒙敏感的細胞有微弱作用(大概是一般賀爾蒙強度的萬分之一以下),以目前偵測到的體內低濃度paraben,應該不至於有風險,但也有另一篇研究,某些乳癌細胞,在一種調蛋白(heregulin)存在下,paraben因為協同作用,刺激乳癌細胞生長所需的濃度會降低100倍,雖然這只是人體外細胞試驗,目前為止沒有醫學證據直接證明paraben會造成乳癌,但如果是乳癌病友或高風險族群,我可能會建議減少使用含有paraben的各種產品,對於一般大眾,目前美國FDA認為還沒有足夠證據顯示目前添加的paraben有直接健康風險,但需要持續追蹤新研究結果。
怎麼減少防腐劑帶來的問題
我建議沐浴乳這類可沖洗產品,重要是使用的量寧少勿多,不要停留在皮膚上太久,避免浸泡,儘速沖洗並且確實沖洗乾淨,減少暴露的時間的殘留,就可能減少過敏等問題

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

皮膚科照光治療是甚麼,安全嗎?我適合嗎?


照光治療是甚麼?

現代的照光治療,主要指是以波長較具專一性的紫外線,照射皮膚進行免疫反應的調節,或者刺激黑色素細胞生成黑色素的治療方式,有時醫師會加上口服或外用的感光劑,增加治療的效果。依照選擇的光譜波長,又可以分為寬頻B光、窄頻B光、寬頻A光、UVA1等,不同的波長有不同作用深度與皮膚反應,選擇上需要皮膚科醫師的專業,除此之外還有低能量雷射、可見光如紅光藍光、光動力治療等也屬於照光治療的範疇。

照光治療的歷史?

最古老的照光治療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人,他們為了治療白斑症等皮膚變白的疾病,會刻意吃阿米芹等光敏感性植物然後照強烈太陽,而近代的照光治療可從諾貝爾獎得主Niels Ryberg Finsen,他用照光成功治療了當時流行的面部皮膚結核感染症。1970年代以後,隨科技進展開啟了照光治療快速發展的年代,多位皮膚科大師做出重要貢獻,例如著名的Fitzpatrick皮膚科醫師以8-MOP感光劑加上UVA光讓乾癬治療跨出一大步,Parrish皮膚科醫師等人則研究出以窄頻UVB光311nm對乾癬治療可能效果最好,1990年代後UVA1波長照光的發展,又擴展了照光的治療領域。
我適合照光治療嗎?

照光治療基本的皮膚疾病適應症有:乾癬、全身性溼疹、白斑、肝腎疾病相關的慢性皮膚癢等等,但不是每個病人都需要或適合照光,依照病人的狀況,照光有時是輔助治療有時是主要治療,而如何選擇照光機與能量更是一大學問,病人的膚色、皮膚厚度、病灶分布、疾病嚴重度和持續時間,都必須列入考量,這些皮膚條件的評估也是皮膚科醫師的強項。
另外其他有些較少見的疾病,例如表淺皮膚淋巴癌、慢性苔癬性糠疹、移植後排斥反應等也是照光治療可能的適應症,這些更進階的光療需要醫師進一步評估。

照光治療安全嗎?

在皮膚科醫師的嚴格監督下,照光治療本身是安全的,即使是孕婦通常也可以接受治療,但是高能量的紫外線治療並不是完全沒有副作用!

最常見的狀況是曬傷,劑量過高、病人沒有經過良好教育、執行人員經驗不足等,都可能造成全身大面積燙傷、起水泡,劇烈疼痛甚至發燒、脫水等嚴重狀況。
反過來說,照光劑量未依合理速度增加時,因為黑色素變多和表皮變厚,等於沒有讓紫外線產生預期的效果,這時照光也只是浪費時間與醫療費用而已,而合理的速度,有賴於醫師的經驗與觀察皮膚照光後發紅反應。

當照光治療長期併用免疫抑制劑時,有些報告指出可能增加皮膚腫瘤風險,這時候也需要皮膚科醫師仔細評估皮膚的病灶,是否有出現新的腫瘤特別是惡性腫瘤的狀況。
再來未經過皮膚科醫師正確的診斷疾病也有很大的風險,如果病人的病情是會受到紫外線惡化的例如光敏感性皮膚炎等,反而可能越照越糟糕,並不是所有皮膚癢或皮膚炎都適合照光治療喔。

關於慢性蕁麻疹,你想知道的事情

慢性蕁麻疹要驗過敏原嗎?真的會好嗎?
蔡文騫醫師

K小姐來到診間時,雖然因為皮膚搔癢顯得煩躁不安但仍然有耐心地,訴說自己多年來被慢性蕁麻疹困擾的症狀,拿出手機的照片細數近一個月來每次發作的慘況,有時甚至連眼皮都腫到睜不開來,每天下午到晚間特別嚴重,工作無法專心,晚上不能好好睡覺,甚至連出門都要擔心穿短褲短裙會露出身上大片的膨疹,引起別人的側目和詢問。

其實K小姐也曾經看過幾次醫生,但總是莫名其妙地又復發,後來有時就自己購買成藥服用,但最近控制的情形相當不佳,而她最擔心的,就是這個疾病是不是永遠都不會好了,以及自己是不是有甚麼器官功能不佳或免疫力下降呢?

慢性蕁麻疹並不罕見,估計台灣有20萬人以上都曾經受其困擾,在醫學定義上,反覆發作紅、腫、癢的膨疹塊超過六周,就可能是慢性蕁麻疹的患者,任何年齡都可以發生,其中又以30-50歲略多,女性的發生率又是男性的兩倍以上。

慢性蕁麻疹是可以治療的,但因為病程較長,需要病人認真的配合,像K小姐這樣無規律就醫控制的病人非常多,也常失去治療的耐心,但若能好好定期服藥,其實數個月內多數病人已經控制穩定,而臨床經驗也顯示,配合治療計畫在數年之內,有一定比例的病人症狀會消失。

第一線的治療是服用第二代抗組織胺,但確實有些病人病情較複雜,會需要增加藥物的劑量或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如環孢靈素,再者近幾年新藥物的發展也提供很多良好的治療武器,例如針對拮抗過敏性免疫球蛋白IgE的生物製劑,或較新型副作用低不影響專注力的長效抗組織胺。

慢性蕁麻疹可能和其他慢性感染、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如甲狀腺炎、或者某些特別的長期慢性病用藥相關,但更多的慢性蕁麻疹病人,並沒有這些自體免疫或感染的問題,研究顯示,超過半數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,都與這些疾病無關,所以病人可以不用太過度擔心身體是不是有甚麼重大隱疾。

病人最常問的就是能不能做過敏原檢測,其實根據2018年國際治療共識,檢測過敏原並非慢性蕁麻疹必要的檢查項目,絕大多數的慢性蕁麻疹並非特定的食物過敏原引起的,而且即使驗到某特定過敏原陽性,也無法只依檢驗報告斷言蕁麻疹是該過敏原所引起。

但確實有些病人會發現吃了特定的食物似乎較容易發作,過去有臨床研究顯示,嚴格限制病人的部分飲食內容,例如只吃新鮮食物,避開有人工添加物如防腐劑、色素、膠凝劑、乳化劑等的食品、禁止糖果、香料、蛋糕、餅乾、人造奶油、燻肉等加工食品以及酒精等,結果有三分之一的慢性蕁麻疹病人症狀改善,對於長期受慢性蕁麻疹困擾的病人,或許可以嘗試看看。

雖然身為皮膚科醫師,但我自己也有慢性蕁麻疹的困擾,常常洗完澡之後,身體就到處浮出膨疹,走出浴室時像章魚紅通通,在診間時也常親自示範皮膚劃紋現象,用指甲在手上劃出各種膨疹圖案來,而經過多年的相處,確實避免情緒壓力、健康的生活方式、適當的服用藥物,是我找到最好的,與蕁麻疹相處之道。



原載元氣網

https://health.udn.com/health/story/5971/371957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