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7月30日 星期日

颱風過後,小心感染症: 鉤端螺旋體、類鼻疽


今年的颱風季七月底才開始,但是南部可能會下好一陣子的雨,低窪地區也都產生積水的狀況,在積水過後,有幾個傳染病,就需要特別小心! 

在台灣特別常見,要提高警覺的就是鉤端螺旋體(leptospirosis)和melioidosis(類鼻疽)

Typhoon-related Leptospirosis and Melioidosis, Taiwan, 2009
Emerg Infect Dis. 2011 Jul; 17(7): 1322–1324.
原文可見 doi: 10.3201/eid1707.101050

這篇台灣CDC的論文,就提出,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,鉤端螺旋體和類鼻疽症的發生率大幅上升,統計上達到顯著。

另外這篇新竹馬偕醫院林醫師等人發表的論文
Lin, Chien-Yu, Nan-Chang Chiu, and Chun-Ming Lee. "Leptospirosis after typhoon." 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 86.2 (2012): 187-188.
全文可見
一個原本健康的35歲電信公司員工,在莫拉克風災後出現發燒、肺炎的情形,住院後開始身體出現不癢的紅色小皮疹,以及眼睛發紅的情形。



檢查結果證實他感染了鉤端螺旋體症,可能接觸了受感染動物排泄物汙染的水源或土壤。

當大雨過後,復原家園的時候要小心這些傳染病,也為颱風天站在工作岡位上的人加油,希望大家平安。

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

黃疸相關的皮膚癢!肝臟問題與膽汁鬱積造成的皮膚癢怎麼辦?


我工作的醫院,是台灣重要的肝臟疾病醫療中心,所以因為膽汁鬱積造成皮膚癢的病人非常多,這一類的病人,可能因為肝硬化,也可能因為肝臟腫瘤或其他問題,造成黃疸,以及黃疸相關的全身皮膚癢。

這樣的皮膚癢看不到任何原發(primary)的皮膚病灶,除了病人自己搔抓造成的少數傷痕以外,沒有其他特別可辨的皮膚表現,但病人就為全身奇癢所困擾。

棘手的是,這樣的全身性搔癢症,治療上並不容易,這邊我們看看論文回顧,關於治療的建議:

Jaundice associated pruritis: A review of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

. 2015 Feb 7; 21(5): 1404–1413.


最優先考慮,也可能最快有幫助的,是用各種方式,進行膽汁引流,一般來說,皮膚搔癢的症狀,也隨之很快緩解。

再來皮膚照護的部分,最重要的原則是避免乾燥,首先水分和營養的攝取要均衡,洗澡的時候避免使用肥皂或清潔過度,也不要洗太熱的熱水澡,才不會破壞皮膚正常的脂質層,而且熱或高溫會使癢的感覺更強烈,洗完澡用柔軟的毛巾稍微拍乾身體,不要過度摩擦身體,皮膚還有一點水分的時候就可以擦乳液了,乳液一天理想上要擦到兩三次以上,如果真的很癢,可以考慮把乳液放在冰箱裡,冰冰涼涼的可以舒緩癢感。

如果病人自己搔抓的很厲害,請保持指甲短且圓滑,避免抓傷自己,並且鼓勵病人,用冰敷或輕壓皮膚等方式,取代搔抓行為,衣服以寬鬆的棉質為佳,避免羊毛材質。

除了口服和外用藥,皮膚科醫師還有一項武器是紫外線照光,照光可以調節皮膚的發炎與免疫功能,不過在黃疸造成的皮膚癢方面,病人的反應不太一致,也許與醫師討論後可以嘗試看看。

口服藥物方面,有個歐洲的學會EASL提出了一個口服藥物使用建議的順序


一開始也許可考慮Urso(熊去氧膽酸)或cholestyramine這類影響膽酸或膽固醇藥物代謝的藥物,有些臨床試驗顯示,病人的搔癢分數有改善。

Rifampin是一種抗生素,可能可以增加膽色素的代謝,但也有副作用,例如可能造成溶血或影響腎功能等。

我們比較期待的藥物是Naltrexone和sertraline,Naltrexone是一種部分拮抗鴉片類受器的藥物,幾個臨床試驗顯示對於膽汁鬱積皮膚癢的病人有幫助,可惜大部分的醫院都還沒有這個藥。

sertraline則是一種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,在臨床試驗裡對幾種肝臟疾病造成的皮膚癢有幫助,不過使用上也要注意可能的副作用,以及避免和某些藥物併用。

不過其實我們臨床上最常使用的藥物是以下三種,雖然這三種藥物的效果可能都有限,不過使用經驗多,副作用較少,所以仍然滿常使用的:

1.口服抗組織胺,包括短效長效的,時常被嘗試但反應不一定很好,未來有H4 blocker的新藥,也許效果更好。

2.Gabapentin,可能減少神經傳導物質釋放,雖然沒有很好的臨床試驗證實,但可嘗試看看。

3.三環抗憂鬱劑例如Mirtazapine,也是醫師可能開立的藥物,可能改善癢感。


希望各位肝友,都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,不用被皮膚癢困擾。


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

嬰兒尿布疹,小寶貝,大問題


雖然隨著整體生活水平的提升,尿布材質的進步,吸收性提升和低過敏性的材料,嬰兒尿布疹的問題已經改善很多,但是還是不少寶寶的爸媽,或多或少都遇到寶寶紅屁股的問題,這裡我們討論常見的尿布疹,與其鑑別診斷。

常見的情形之一,是輕微的慢性刺激性接觸皮膚炎,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,這個狀況是因為長時間的輕微刺激,例如皮膚和尿布表面的摩擦,雖然輕微的摩擦本身不直接造成傷害,但長久下來,還是破壞了皮膚屏障功能,造成發炎,這種情形,可能在小腹陰囊兩側大腿等,相對較凸的位置發生,因為這些凸面較長時間接觸尿布,而皺摺處相對病灶較少。


更嚴重的刺激性接觸皮膚炎,看起來就有點恐怖了,顏色鮮紅,表面有點糜爛,甚至變成突起的斑塊,還滲出組織液,最常見的刺激來源,就是寶寶的大便跟尿液,裡面的成分和細菌,對寶寶的皮膚是很大的刺激,這個情況嚴重時,稱為Jacquet's dermatitis。



另外一種接觸性皮膚炎,是過敏性接觸皮膚炎,其實真正對尿布成分過敏的狀況並不多,當然如果尿布含有某些化學物質,或體質比較特別的寶寶,是有可能發生過敏性皮膚炎,和接觸性的成因是刺激不同,過敏性皮膚炎是因為真正產生延遲性過敏反應,發紅的範圍可能會超過尿布,甚至到全身,請由皮膚科醫師判斷是否過敏反應!



接下來的脂漏性皮膚炎,也是嬰兒非常常見的問題,在滿月之後到一歲之前,都很容易發生,因為嬰兒的皮脂分泌不平衡,以及皮屑芽孢菌這種微生物的生長,在臉頰和身上各處,產生脂漏性皮膚炎的問題。


有個比較少見,但也很重要的鑑別診斷,是皮摺型乾癬(inverse psoriasis),如果有乾癬的家族病史,在尿布區域出現紅色界線清楚的斑塊,對治療反應不佳,有時候上面會有銀色屑屑,這時候就要對皮摺型乾癬提高警覺,可能要觀察身上其他部位,以及指甲有無乾癬病灶,必要時做皮膚切片檢查。



有時候會在皮膚上看到黃色的小膿包,在紅色丘疹上冒出小膿頭,很有可能是毛囊被金黃葡萄球菌感染了,經由適當的抗生素治療,需要時加上細菌培養,就可以處理這個問題。



如果尿布疹的情形一直沒有獲得改善,又不當使用了包覆性強的油膏或者類固醇藥膏,過一陣子,可能會開始出現念珠菌感染的問題,念珠菌感染的病灶除了鮮紅,邊緣較不平整,會有些散在的小紅點,這時候就需要擦抗黴菌藥膏,甚至口服藥物的使用來幫忙了。



照顧寶寶紅屁股的基本原則如下:
  • 每2到3小時的間隔檢查尿布,盡量減少暴露於刺激的尿與糞便
  • 換尿布時,用溫水,棉球或嬰兒濕紙巾輕柔地清潔該區域,避免過度洗滌和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清潔劑
  • 只使用不含酒精,香料,刺激物或致敏成分的溫和的嬰兒濕紙巾(而且只有在皮膚完好無損的情況下使用)
  • 避免過度使用含類固醇的複方藥膏,以防止局部類固醇過度使用引起不良反應



如果寶寶的尿布疹問題一直都沒有改善,最重要的是,請不要自己幫寶寶擦各種家裡剩下的藥膏,也不要輕易擦街坊鄰居介紹的各種保養品,如果不當使用類固醇等藥膏,除了讓感染問題變嚴重,造成過量接觸類固醇,還可能因為擦了這些藥膏而
改變病灶原本的樣子,而影響醫師的診斷!



本文照片來自這篇論文
Clin Pediatr (Phila). 2017 May;56(5_suppl):16S-22S. doi: 10.1177/0009922817706982.
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Diaper Dermatitis.
---
http://www.drskin-phh.com.tw/


又癢又痛,神出鬼沒的隱翅蟲皮膚炎(青螞蟻)


    夏季下了幾天雨之後,門診有一類的病人就忽然增加,病人通常說忽然就發現一塊紅疹,或一些線型的病灶,表面有點浮腫或水泡的感覺,在24到48小時候開始出現潰瘍,也變得又癢又痛。

    醫師這時候會問,你家附近有沒有草叢或公園?有沒有開窗睡覺?晚上室內有沒有開燈?有沒有打死身上的小蟲?有沒有昆蟲出沒在家裡?

    很可惜的,多數七八成的病人,都矢口否認,不記得以上這些情形。

    先看一下隱翅蟲本人,也俗稱青螞蟻,因為外觀翅膀不明顯,所以長得很像螞蟻,隱翅蟲屬於鞘翅目,全世界都有但是亞熱帶跟熱帶地區更多,常見的棲息地例如稻田和池塘。



    隱翅蟲有趨光性,被光源吸引甚至可以達幾公里遠,特別是白光和紫外光,在某些國家曾經嘗試,用黃光的燈泡,代替紫外線多的白色汞燈,減少了隱翅蟲皮膚炎的發生。

    至於隱翅蟲為什麼會造成皮膚問題,主要是因為牠的體液含有一種毒素,叫做pederin隱翅蟲素,另外有兩種名氣比較小的毒素pseudopederin 和 pederone pederin ,隱翅蟲素可以占到昆蟲體重的四十分之一,一隻體內有共生細菌的雌性隱翅蟲,可以含20微克(μg)的隱翅蟲素,至於雄性或沒有共生細菌的蟲,可能只有0.5到1微克的毒素。

    隱翅蟲造成最嚴重的皮膚炎,是如果把蟲體打死,拍碎蟲體後放出大量毒素,造成一片紅腫的斑塊,以及表面水泡和糜爛的傷口,感覺灼熱,又刺又癢又痛,如果剛好在皮膚皺摺的區域,例如靠近關節的地方,可能變成兩片形狀對稱的病灶,所謂的kissing lesion。







    另外看圖片的時候,你可能也發現,怎麼還有一些病灶,是長條狀的線型病灶,例如下面這兩張圖,病灶不是一塊而是水滴狀或線條型,這可能是手去撥蟲的時候,留下的線型痕跡,或者隱翅蟲爬行,留下的線狀痕跡,有些研究認為,隱翅蟲在受到驚嚇的時候,可能會分泌出少量體液。






    接觸到隱翅蟲之後,可以趕快用肥皂和大量的清水沖洗,以及冷敷,有些國家會建議考慮用碘酒中和毒液,我的建議是,除非剛剛接觸到,皮膚還沒有任何傷口,才考慮是否用碘酒,只要皮膚已經有變化或有傷口了,個人不建議使用,避免刺激。

    有不舒服的症狀,可以去向醫師求診,醫師可能會開抗生素藥膏,或混合外用類固醇使用,如果症狀需要,還可能加上口服的抗組織胺和止痛藥使用。

    癒合後也可能留下色素沈澱和白色萎縮性疤痕,例如下圖。



    病人的最後一個問題,是在嚴重的糜爛發炎後,常常出現嚴重的發炎後色素沈澱,這樣的色素沈澱可以長達一年以上,預防的方式首先是好好治療減少發炎,接下來該部位要防曬,如果真的很在意,可以再向醫師諮詢其他美容的方式。

希望大家都平安度過這個夏天。

圖片來自以下兩篇論文
J Am Acad Dermatol. 2007 Aug;57(2):297-300. Epub 2007 May 9.
An outbreak of Paederus dermatitis in a suburban hospital in South India: a report of 123 cases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.
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. 2017 Jul-Aug;83(4):424-431. doi: 10.4103/0378-6323.198441.
Paederus dermatitis.
---
http://www.drskin-phh.com.tw/



你習慣把筆電放在大腿上工作嗎,小心火激紅斑(erythema ab igne)


火激紅斑名字聽起來很恐怖,感覺好像很嚴重,其實是一個門診不少見的問題,火激紅斑(erythema ab igne)起因於皮膚局部長期接觸熱源,造成表層血管擴張等反應,長期下來形成網狀的紅斑,再變成棕色的發炎後色素沉澱。

造成火激紅斑的原因很多,通常都是低溫的熱源,這樣的溫度不造成燙傷,所以病人往往忽略了嚴重性,我看過因為使用電暖器的、使用熱水袋復健造成的,近年出現的有趣現象是,年輕人大腿出現火激紅斑的情形變多了!

探究原因,因為科技產品在生活裡重要性與日俱增,大家常把筆電或平板放在大腿上長時間使用,於是大腿長期接觸熱源,造成火激紅斑。

給大家參考這篇論文的圖片:

Pediatrics. 2010 Nov;126(5):e1227-30.
doi: 10.1542/peds.2010-1390.



只要局部溫度達到43-47度以上,就可能造成火激紅斑的問題,如果你的3C用品容易發熱的話,請注意不要直接接觸皮膚! 因為火激紅斑除了留下色素沉澱影響外觀之外,長久以後,還可能從火激紅斑的部位長出麟狀細胞癌等惡性腫瘤,各位3C產品重度使用者,不能不多小心這個問題。

---

門診掛號

2017年7月23日 星期日

不同年齡的小孩,常見的食物過敏原不一樣



看到這張照片,你會想到什麼?美味早餐?但是對很多苦惱的爸媽來說,想到的是常見的食物過敏原!進到門診的過敏兒爸媽,都已經查過很多資料,對這三種食物過敏原都倒背如流:

雞蛋 牛奶 小麥

這個觀念也沒有錯,在年紀較小的嬰幼兒,這三種食物,確實是最常見的,造成立即型過敏反應(immediate allergy reaction)的食物過敏原,雖然這並不代表,小朋友的過敏體質,就是吃這些東西造成/或惡化的。

我們看一篇最新的論文,2017年7月韓國學者在
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.雜誌發表的論文

全文可見:
https://doi.org/10.4168/aair.2017.9.5.423

首先其實隨著年齡增加,食物過敏的盛行率會下降,估計在兒童是10%,到了成人大概只有6%,而在兒童之間,其實也是以年紀較小的嬰兒較常見,平均第一次發生食物過敏的年齡,是13個月大左右。


這篇論文最有趣的就是這個表格了:

在2歲以下的小朋友,最常見食物過敏原前三名確實是
1.牛奶 2.雞蛋 3.小麥

2-6歲小朋友食物過敏原的排名
1.核桃 2.雞蛋 3.牛奶 

7-12歲常見的食物過敏原排名
1.核桃 2.蕎麥 3.花生

13歲以上的前三名
1.蕎麥 2.小麥 3.蝦

雖然這不是一個長期追蹤同一群小朋友的世代研究,不過與其他國家的論文結論類似,也和我們的臨床經驗類似。

雖然2歲以下嬰幼兒,雞蛋牛奶小麥真的是常見過敏原,但是隨著年紀長大,多數病人都可以產生耐受性!相對的,即使年紀增加,有些食物似乎就是無法產生耐受性,例如蕎麥,花生,以及帶殼海鮮。

但是要提醒各位爸媽,目前美國過敏醫學會跟皮膚科醫學會,都不建議,單純只是為了過敏原抽血檢查的結果,就完全不給小朋友吃這些食物,除非有證據小朋友吃了這些食物後,過敏症狀真的有惡化!

也可以參考劉奎蘭醫師的部落格好文
異位性皮膚炎與飲食
https://skindrkweilan.blogspot.tw/2017/07/atopic-dermatitis-diet.html



---

http://www.drskin-phh.com.tw/

補充維生素D能不能改善異位性皮膚炎,系統性回顧


補充維生素D在歐洲特別是北歐國家是一件流行的事,主要因為他們的日照不足,近年有各種研究說,維生素D對某些疾病的預防有好處。

我們這邊討論的是,補充維生素D,對於兒童的異位性皮膚炎,有沒有幫助?

2016年的Nutrition期刊,有篇論文,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了相關的醫學文獻:
Vitamin D and atopic dermatitis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
全文可見doi: 10.1016/j.nut.2016.01.023.

他們搜尋之後,有9篇相關的醫學文獻,其中有4篇隨機雙盲試驗,比較了補充維生素D和安慰劑的效果,結果整合這些研究的結果,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度分數平均減少了 5.81分(95%信賴區間2.59-9.03),達到統計顯著(p=0.0004)

另外也有一些論文說,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,補充維生素D之後,皮膚的金黃葡萄球菌減少了,而金黃葡萄球菌的毒素,是重要的誘發嚴重免疫反應的抗原。
例如這篇:

The Effects of Oral Vitamin D Supplement on Atopic Dermatitis: A Clinical Trial with Staphylococcus aureus Colonization Determination.
 2015 Oct;98 Suppl 9:S23-30.



至於怎麼補充維生素D?

2003年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,兩個月以上的嬰兒每天都可以補充200IU的維生素D, 2008年更建議,所有的嬰兒跟兒童,都建議每天補充400IU的維生素D,特別是純喝母乳的嬰兒。


最後結論,補充維生素D可能對異位性皮膚炎有一些幫助,也沒有嚴重的副作用,但是畢竟這只是輔助治療,還是要配合醫師的各種正規治療。

---

http://www.drskin-phh.com.tw/

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

嘴唇的單純皰疹一直復發怎麼辦,可以預防復發嗎


嘴唇的單純皰疹,常在兒童時第一次發作,我自己小學的時候也長過,接下來的漫長歲月裡,如果比較疲累,或者某些生理狀況造成免疫力下降的時候,就可能會復發。

有些病人因為一年實在復發太多次(五次十次的都有),或者復發的時候,引起多形性紅斑(四肢和身上紅色圓形中央標靶狀的斑塊),所以會尋求預防性治療,希望能預防復發。

這邊我們參考cochrance的review論文,第一作者是林口長庚皮膚科的紀教授

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on of herpes simplex labialis (cold sores on the lips).

全文可見:
http://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10.1002/14651858.CD010095.pub2/abstract

回顧的醫學文獻包括32個隨機雙盲試驗,和2640個免疫正常的參與者,摘錄重點如下:

整體來說,給予外用的抗病毒藥物(aciclovir藥膏),不論使用多久可能都無法減少皰疹病毒復發,除了其中一個試驗報告,由醫師診斷的單純皰疹似乎減少,但病人自己觀察到的復發次數並沒有減少。

給予短期(小於一個月)的口服抗病毒藥物(aciclovir)治療,對於預防效果的研究結果不一致,兩個臨床試驗有效,三個無效。

至於更長時間的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(大於一個月),不論是aciclovir或valaciclovir,這兩種口服抗病毒藥物,都有臨床試驗達到統計顯著性,在四個月或更長的期間,減少一半左右次數的皰疹復發。

另外這些研究裡,病人並沒有報告,因為吃預防性抗病毒藥物,增加任何不良事件的發生。



如果時常發生復發單純皰疹,造成困擾的病人,可以和醫師討論看看,是不是要給予預防性的藥物。

---

http://www.drskin-phh.com.tw/

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

外用A酸(Tazarotene)可能對治療灰指甲有幫助


灰指甲的盛行率在全球估計有5%甚至更高,尤其是年紀大的長輩,更是相當常見,不過灰指甲的治療是件不太容易的事,口服抗黴菌藥12周之後,都還不一定完全治癒,至於外用藥物,治癒率就更低了(可能不到五成),而且治療時間常常需要一年以上。

網路上有很多醫師寫過灰指甲的口服與外用抗黴菌藥的衛教文章了,這邊我們談其他可能的外用治療,最近幾年流行的話題是雷射(可以下次聊),而我們今天看的論文,是外用A酸,Tazarotene(第三代A酸),本來的適應症為乾癬。

Tazarotene as alternative topical treatment for onychomycosis.
義大利學者2015年發表在Drug Des Devel Ther. 期刊的論文
全文可見:
doi: 10.2147/DDDT.S69946.

他們找了15個甲癬(灰指甲)的病人,14歲到70歲的男女都有,每天一次,用0.1%A酸凝膠擦指甲跟甲褶位置,持續12週,期間每四周追蹤一次病人改善程度。


這些病人都是黴菌影響指甲遠端與側面的病人,(所以不包含近端型和表淺型),他們的黴菌培養結果,大都是最常見的幾隻皮癬菌:T. ruburm, T. mentagrophytes和E. floccosum等等。


就作者提供的幾個病人照片,看起來經過12週之後治療效果還不錯,指甲下角化和變色等情形似乎改善了,另外作者宣稱所有的病人再次進行黴菌培養都轉為陰性,並且臨床上感染面積幾乎減少為零,六個月後也沒有復發。


外用A酸目前不是灰指甲的標準療法,用在灰指甲也需要自費,不過如果病人剛好有乾癬病史,或是對外用抗黴菌藥反應很差的,也許是個可以嘗試的選擇!


---

蔡醫師門診時間
https://register.cgmh.org.tw/RMSTimeTable.aspx?dpt=83800A

2017年7月19日 星期三

難治的兒童血管畸形,可以考慮長脈衝的1064nm Nd-Yag雷射

每個門診至少都會有一個嬰兒血管瘤的病人,有時候才2個月,有時候已經10幾歲了,而相對於嬰兒血管瘤,另外一個兒童常見的血管問題是血管畸形(vascular malformation),相對於血管瘤,其實血管畸形可能更難治療,比較表淺的酒紅母斑(port-wine stain)可以用染料雷射,但是更深的其他種類靜脈/淋巴畸形,可能就更難治療了。

這篇JAAD的論文,美國的學者們提出一個案例系列,共29個兒童或青少年在頭頸部或四肢的血管畸形。


Utility and tolerability of the long-pulsed 1064-nm neodymium:yttrium-aluminum-garnet (LP Nd:YAG) laser for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or disfiguring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

全文可見

2/3的病人是女性,平均9.3歲,其中19個病人之前有接受過染料雷射,或手術等治療。

使用的雷射是1064nm的Nd:Yag,機器有兩種,Gentle Yag
(12-mm spot size, 3-ms pulse duration),以及CoolGlide(5-mm spot size, 30-ms pulse duration),做1-16次不等的療程。


來看一下他們提出的治療成果吧,看起來治療前後的反應確實還不錯。








不過使用1064雷射,同樣需要經過多次(7-16次)的治療歷時兩個月以上,另外可能會有疼痛,出血,潰瘍等副作用,要進行治療前,需要跟醫師好好討論。

---
蔡醫師門診時間
https://register.cgmh.org.tw/RMSTimeTable.aspx?dpt=83800A

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

局部熱療有助於治療病毒疣嗎,最新研究的可能機制


局部熱療,一直有一些小型的醫學案例報告,對治療病毒疣可能有幫助,以前我的老師,也有些會建議得到病毒疣的病人泡溫水,認為可能有益。

不過我很少建議病人這麼做,畢竟燙傷的風險,可能造成更糟的結果,帶來更多問題。

用泡溫水等方式的局部熱療,來治療病毒疣,其實可以找到不少案例報告,例如下面這幾篇:

 2012 Jul-Aug;25(4):386-8. doi: 10.1111/j.1529-8019.2012.01470.x.

Successful clearance of facial common warts by local hyperthermia: report of two cases.


 2015 Jan-Feb;28(1):32-5. doi: 10.1111/dth.12178. Epub 2014 Oct 16.

One stone, two birds: managing multiple common warts on hands and face by local hyperthermia.


他們的方法是,患部泡44度的溫水,泡30分鐘,先連續泡3天,隔1到2周後再連續泡2天,病毒疣通常在10到12周消失。不過再說一次,基於可能燙傷等風險,我不建議病人自己這麼做。

過去猜測,局部的熱療也許對免疫有調控效果,所以加速了病毒疣的清除,而我們今天要看的論文,是JID在2017年4月的一篇研究:

Heat Increases the Editing Efficiency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E2 Gene by Inducing Upregulation of APOBEC3A and 3G



JID的論文讀起來通常需要一點時間,這邊簡單講結論,在44度的溫水局部熱療下,有兩個效果:

第一是增加了抗病毒的細胞免疫因子APOBEC3A跟APOBEC3G。(類似干擾素的效果)。

第二是誘發人類乳突病毒的突變,HPV病毒的E2 gene產生G-to-A跟C-to-T的突變。


實驗室的基礎研究,提供了一些可能的解釋,為什麼局部熱療對治療病毒疣可能有效,不過還是提醒大家,泡泡溫水雖然也許有幫助,千萬不要燙傷了,或者泡太久產生其他的皮膚炎。


---

蔡醫師門診時間

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

經表皮水分散失比較多的嬰兒,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危險比較高


2015年有一篇論文說,不管父母親有沒有異位性皮膚炎,也不管小朋友有無fillagrin蛋白質的基因突變,如果嬰兒在2天與2個月大的時候,測試經表皮水分散失程度(TEWL, 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),經表皮水分散失較多的嬰兒,在之後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比較高。


Skin barrier dysfunction measured by 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at 2 days and 2 months predates and predicts atopic dermatitis at 1 yearJ Allergy Clin Immunol 2015;135:9305.


最近的英國皮膚科醫學期刊,另外一組挪威的學者,對100多個嬰兒,在六個月和 24個月的時候追蹤他們,看看在6個月的時候,有什麼危險因子,可以預測在2歲時發生異位性皮膚炎。

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in infancy associated with atopic eczema at 2 years of age: a population-based cohort study

全文可見:DOI: 10.1111/bjd.15157



統計結果,在嬰兒早期(平均6個月),測量上臂部結果,經表皮水分散失比較高的嬰兒,2歲時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是3.32倍,另外一個危險因子是,在嬰兒早期雖然未被診斷異位性皮膚炎,但是身上有皮疹的,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平均也有3.09倍,這兩個預測因子都達到統計顯著性。


雖然這篇論文無法直接證明多擦保濕可以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,不過目前多數皮膚科醫師應該都會同意,及早開始為嬰兒擦保濕劑,維持皮膚良好的屏障功能,對減少異位性皮膚炎嚴重度的發展有幫助。


---
蔡醫師門診時間
https://register.cgmh.org.tw/RMSTimeTable.aspx?dpt=83800A

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

應該幫小朋友擦多少藥膏?不要太多到底是多少?


診間的對話最後常常是這樣:上次開的藥都擦不夠!可以多開一點藥膏嗎?

醫師這時候就會解釋藥膏的量其實不需要太多,擦太厚吸收也沒有比較多,如果喜歡厚一點油油的感覺,可以考慮外層再擦乳液就好了。

對於大人病患,擦藥膏的量我們有個標準衛教方式,用手掌作為大小單位來估計擦藥面積,不過如果是小朋友呢?通常還是由大人來幫小朋友擦藥,但是大人的手掌面積和小孩比例不同,無法直接用來估計小朋友擦藥的量。

這個問題每個醫師可能有不同衛教方式,這邊我們參考這篇論文:

The fingertip unit: A practical guide to topical therapy in children


全文可見:
http://dx.doi.org/10.1080/09546630701441723

基本上還是用大人一個指節的量作為擦藥的單位,如下圖,這樣的量大人男性約0.49克,女性約0.43克



以下單位都是一個指節的量:



3個月大

6個月大
1
1歲半
2
臉和脖子

1
1
1.5
1.5
1.5
上肢(單側

1
1
1.25
1.5
1.5
身體(單面)

1
1.5
1.75
2
2
屁股

0.5
0.5
0.5
0.75
1
下肢(單側)

1.25
1.5
2
2
2
全身

8
9.5
12
13
13.5




3

4
 5
7
10
臉和脖子

1.5
1.75
2
2
2.5
上肢(單側)

1.75
2
2
2.5
3
身體(單面)

2.5
2.75
3
3.5
4
屁股

1
1
1
1.5
1.5
下肢(單側)

2.5
3.5
3.5
4.5
6
全身

16
19.25
20
24.5
30


當然這個表格可做參考,但也不用太計較一定完全遵守,只是讓我們擦藥的時候可作參考,如果偏離太多,可能就是擦的方式可以再調整一下。

---
蔡醫師門診時間
https://register.cgmh.org.tw/RMSTimeTable.aspx?dpt=83800A